
黄梅戏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,其音乐来源历来为学界所关注。著名黄梅戏音乐家、理论家王兆乾在《黄梅戏音乐》中将黄梅戏的剧目与唱腔划分为两类:一类为"花腔戏"(亦称"三小戏"),以花腔为主要曲调,多由一至三人演出,内容多为农村生活片段散户股票配资,如《点大麦》《纺纱》等;另一类为形成较晚的"正本戏",角色增多,情节完整,常演出《山伯访友》《告承经》《天仙配》等民间故事。
王兆乾在书中对黄梅戏花腔小调的来源进行了系统分类:(1)采茶歌;(2)凤阳花鼓;(3)民歌"绣荷包";(4)莲花落;(5)五更调;(6)桐城、枞阳一带的花鼓。其中,桐城、枞阳一带的花鼓即为桐城歌,这一源自安庆本地的民歌形式在黄梅戏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。
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,桐城歌的出现时间最早。沈德符在约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的《万历野获编·时尚小令》中明确记载:"嘉隆间乃兴'闹五更''寄生草''罗江怨''哭皇天''干荷叶''粉红莲''桐城歌''银绞丝'之属,自两淮以至江南,渐与词曲相远……"此后,冯梦龙于万历三十七年(1609年)左右编纂的《童痴二弄·山歌》中,也收录了【桐城时兴歌】二十四首。
展开剩余68%值得注意的是,【桐城歌】的记载要早于【采茶】的记载。王骥德在天启三年(1623年)成书的《曲律》中写道:"至北之滥,流而为'粉红莲''银纽丝''打枣杆';南之滥,流而为吴之'山歌',越之'采茶'诸小曲。"这一时间顺序表明,桐城歌在黄梅戏音乐源流中具有优先地位。
至崇祯年间,【桐城歌】已从单一的民歌名称演变为"曲牌群"的名称。现藏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明崇祯间刊本《万卷搜奇全书》三十六卷载有《桐城歌门》,其中不仅收录时兴歌17首,还包括【五更调】【清江引】【一封书】【醉太平】【罗江韵】【四季哭天皇】等曲牌歌词。【桐城歌门】的出现,标志着安庆民歌群的形成,也预示着安庆地方戏——黄梅戏源头的产生。黄梅戏早期属于民歌曲牌体,这些曲牌的汇集实际上构成了早期的【桐城歌门】曲牌群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王兆乾所列举的"采茶歌"实际上与桐城歌有着密切联系。王兆乾在书中以黄梅戏花腔戏老剧目"剜瓢"为例,其唱腔称为"送同年歌",唱词为:"我送同年大哪堂中哎,抬头观看呀咿哟纸灯笼哎呀儿哟,纸灯呃笼哎。"这一唱词与桐城歌极为相似。陆洪非在《黄梅戏源流》一书中进一步指出:"黄梅戏最早出现的歌舞小戏《送同年》中就留下《桐城歌》的痕迹。《送同年》的唱词是由许多民歌组成的,其中有一首歌词是:'送郎送到大堂中,抬头看到纸灯笼,莫学灯笼千只眼,要学蜡烛一条心。'明代冯梦龙辑录的《桐城歌》中就有一首类似的歌词……"由此可见,王兆乾所列举的"采茶歌"实为明末"桐城歌"的翻版。
关于其他音乐来源的时间考证:
·【五更调】在明末《万卷搜奇全书·桐城歌门》中已经出现;
·【凤阳花鼓】在明末清初才流入安庆,明末阮大铖中江社成员桐城赵相如的诗《江南曲》中记载了安庆的"凤阳声":楼船萧鼓动江城,长板桥头落日横。少妇不知烽火急,櫂歌犹唱凤阳声。从其前一首“甲申”时间来看,此诗应作于明清交替之年(1644)。可见凤阳花鼓进入安庆,晚于【桐城歌】的出现。
·【莲花落】与【凤阳歌】存在关联,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》记载了凤阳妇人演唱的《十不闲》: 凤阳妇人歌也。设一桁,若彬枷然,上铙、鼓、钲、锣各一,歌毕,互击之以为节,名打“十不闲”:铙、鼓、钲、锣备特悬,凤阳新唱几烟鬟。问渠若肯勤蚕织,何事夸人“十不闲”?”
·民歌【绣荷包】的产生时间约在清嘉庆初年,地点应在南京,而非王兆乾所说的"湖广一带的民歌"。(见嘉庆年间成书的《画舫馀谈》(作者:捧花生)记晚清南京青楼唱曲事云:《绣荷包》新调,不知始于谁氏,画舫青楼,一时争尚…..)
综上所述,王兆乾所列举的黄梅戏花腔小调来源中,【桐城歌】在安庆出现时间最早——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。采茶歌与桐城歌具有相似性,凤阳花鼓与莲花落于明末清初流入安庆,绣荷包则于嘉庆初年起源于南京。由此可以认定散户股票配资,黄梅戏的花腔戏实际上起源于桐城歌,这一结论对重新认识黄梅戏的音乐源流与艺术特质具有重要意义。
发布于:安徽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